##EasyReadMore##

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

尋找台灣政改的阿基米德支點 [新一]



前一陣子的白T大公民運動,讓許多憂心台灣社會在馬邦伯惡治下崩壞之人,感到振奮雀躍,並報以高度的期待,甚至從悲觀轉成樂觀,好似中國國民黨政權的下台指日可待。然而,此種樂觀情緒頗值得吾人小心;畢竟,當結構都未鬆動之時,國民黨是否如此便輕易垮台,是值得懷疑的。

況且,白T大公民並非一群意識型態基礎共識的群體,此群體的特徵內建通常是去政治與反國會主義,而非有這面向現實政治的(Realpolitik)的選民。誠如,布赫迪厄(Pierre Bourdieu)曾對「新自由主義」(neoliberalism)會在政治方面造成衝擊的斷診乃是,社會將出現對公共事務的冷漠與「反國會主義」。一旦此兩事出現時,領導者貪污腐敗,被統治者則是執迷於宗教熱之中。布赫迪厄的診斷,似乎很輕易便可在台灣社會找到確鑿的證據哩。

因此,台灣過往的「『社會』運動」稱號,迅速地被個人化的「『公民』運動」之名給取代之時,讓人懷疑,此種以個人主義出發,並高度放大個人自我實自由的「公民」運動,是否跟新自由主義擅長以個人自由之主張,排擠掉國家權力,並裂解社會連帶性格之一貫操作方式,是否有血緣上的親近性哩。尤其,此種個人主義式的自我實現自由,跟馬邦伯政權善於動員的「拼經濟」為名下的自私藍丁或所謂「中間選民」,其實本質心態頗有可相互共鳴之處呢。

不論如何,我一直相信,政治結構鬆動後所釋放的效果,將比散沙般的「公民」運動,對此刻的台灣政改更具迫切性,也更為重要。

        拉開台灣政治結構的光譜


台灣是個低智商跟健忘的社會。記得,在民進黨輸掉2008到2012大選,「中間選民」這個不知所謂的群體,開始成為DPP落敗的理由,此後為了擄獲這「中間選民」的心意,民進黨必須學會「和理非非」(和平、理性、非暴力、非粗口)。2012年,資本家出來高喊「九二共識」後,據說中間選民又一夕之間轉向改信國民黨馬邦伯,選後台灣社會更加往親╱傾中方向奔去。

在此種氛圍環境下,台灣整體社會氛圍就愈往保守跟中國的方向滑去。然而,必須知道,民進黨並非輸在「中間選民」 註1 ,而是輸在選民的「安心」。因此,當台灣政治光譜的位置分佈圖:中共在台代言勢力(中共)、國民黨(馬英九)與泛綠三支之時,國民黨馬英九即已經佔據中間有利位置。

舉例而言,根據消費心理,一家餐廳提供300、400、500元價位的日式定食,則消費者普遍的潛在慣性,通常會選擇中間價位的400元定時。因為,300元定食雖然低價位,但消費者對其食材可能不信任。至於,500元的定食,消費者通常會認為食材的本價比可能名不符實,唯恐吃虧的消費者最安心的選擇是400元價位。同樣的邏輯,馬英九就像是400元的定食一樣,因為其位於政治光譜中間的位置,讓其已經事先佔據「安心」選民的選項的有利位置。

        基進側翼的政治意涵與效果


尤其,過往中國國民黨政權落跑台灣之後,政權存續(regime survival)的焦慮,幾乎鑲嵌為台灣的政治背景。因此,唯恐動亂的不安全感,必須獲得確保。但所謂的選擇中間的安全感是相對的,如同,餐廳內提供600元的定食時,此時所謂中間的安全選項將是400與500元兩組。

一旦基進側翼出現之時,國民黨原本從的僵固化的政治結構所取得的選票優勢,將大幅降低。再者,DPP這個倚靠選舉維繫生命的政黨,勢必在許多大是大非的議題主張上逐漸軟化,避免碰觸此些政治性高的議題而形成「過激」形象;因此,讓台灣社會愈趨保守跟去政治化。然而,基進側翼之存在,將讓此一情形大幅降低,並保護溫和談論大是大非卻高度政治議題之候選人。

復次,基進側翼的隊伍組建,是一個「再政治化」的過程,並重新展演一種保持主體的政治給年輕世代。亦即,政治必須先學會區別「爛蘋果」與「毒蘋果」,並透用爛蘋果淘汰毒蘋果,從中理解選擇民進黨此一爛蘋果並不意味著賣身或被收編,而是清楚地知道透由跟爛蘋果合作過程,以便淘汰毒蘋果。

如此,根本沒有自己的主體被收編或消失之焦慮,畢竟,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跟爛蘋果合作的用意,以及是否有達到自己的目標。「藍綠一樣爛」的認識與魔咒,將在基進側翼組建之時,自動消失。之後,如果覺得政治依舊太爛,那年輕世代則必須抱著捨我其誰的心情,帶著不怕熱的心情走進政治廚房,端出更好的料理菜餚。這才是正面、積極與自信世代的展現。

        基進側翼的精神內容


最後,「基進側翼」之所以能構成其「基進」面貌,則必須高舉三支大旗,以分別呼應台灣社會當前最迫切的問題。台灣社會面臨的三大危機即是:中國國民黨威權殘餘的復辟產生的民主倒退問題、中國崛起背後下的中華帝國主義對台灣主權的侵奪問題,以及資本主義全球化對台灣各種社會正義、環境生態與勞動剝削之問題。此三者可謂相互夾纏,並彼此呼應加乘。

基於此,基進側翼勢必高舉「政治民主化」(解決國民黨威權遺留)、「主權自主化」(面對國共兩黨鬆動台灣主權)、「社會自由化」(主張經濟發展成果歸於人民)等三項主張。當然,這三項主張的另一種具備左翼色彩語言即是:反殖(反國民黨殖民遺留問題)、反帝(反中華帝國)、與反剝削。

唯有高舉此三支神主牌,基進側翼才能在政治光譜的一邊拉出定標,並以三大指標內建為盟友篩選之指標規範。此舉,將讓政治冷漠不斷成為主旋律、保守親中氛圍不斷加深的台灣政治形成拉扯的效果。一旦,政治光譜拉廣之後,原本的僵固的政治位置結構鬆脫之後,將有助於內心容易受驚之選民票投民進黨,而提升淘汰毒蘋果國民黨之機會,而讓完成台灣政治再造的必要條件—淘汰國民黨。

容或無法順利淘汰成功,則基進側翼若廣獲推廣,這支緊抓三支神主牌主張者,也將是捍衛台灣社會的民主、主權與公義的主要尖兵。至於,關於基進側翼組建之法,以及各種相關問題,則留待下次再進一步澄清囉。


註解

1西方「中間選民」(median voter)的意義,並非全然符合台灣的實情。中間選民在西方社會的脈絡分別有政經兩層意義。首先,政治上的意涵,則是指將政治學給市場化成「偏好」(preference)選擇,選政黨如菜市場買菜行為,Anthony Downs1957年出版的專書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。在政治學上,中間選民是特殊的美國政治現象,是指美國的社會不像歐洲國家有明顯的社會階層分歧,因此,選民在光譜上的分布集中在常態分配的正中央,因此得名。基於這樣的認知,儘管民主黨、以及共和黨有不同的意識形態,卻刻意降低彼此在立場上的差異、甚至於有相當的重疊,以尋求擄獲最大可能的選票。再者,經濟上的意涵,來自於中產階級與民主化的理論概念。根據,西方中產階級的政治理論,據說隨著經濟發展,一群隨著經濟發展而創造出一群所謂中產階級,他們對未來是憧憬的,但因為他們是經濟發展的得利者,因此其政治改革的想望是溫和漸進的。回到內文
     
(作者為留歐政治經濟學博士候選人,現居台灣)

本文原發表於台教會極光。希望電子報,網址:
http://blog.roodo.com/aurorahope/archives/25444372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